Skip to content

用自己的步伐丈量这个时代。 —— 俞敏洪

本书给了这个时代年轻人一条真正的公平竞争之路——即使你的阶层和起点不够好,只要你具有能在网络中识别高级心智的能力,这个世界的可能性依然为你敞开。聪明地勤奋,合理地利用趋势,是这个时代科学地改变命运的技术。

人生中三个重要的事情:

第一个重要的事情,是先慢下来。不是不做,而是想清楚了再去做。

第二个很重要的东西,我们一定要阅读。

第三个重要的事情,就是用一种投资的心态来看待人生。

高手的三个境界

努力和收益不成正比

社会不是一分耕耘、一分收获

发挥天赋、追随热情,你一定会很幸福,但未必能改变世界;

刻意练习1万小时,你会进入心流,持续突破,但未必能成为公认的高手;

全心全意打磨一件事情,你会获得宁静,但未必能创造价值。

而这个时代真正的高手,几乎都有一个特点——他们既懂得如何驱动自己持续地努力和积累,也懂得借助社会和科技趋势放大自己努力的收益。所有这些取得重大成就的人,最明显的共同特点,就是阶段性的非线性成长、跃迁式的上升。每隔几年,他们突然上一个台阶,眼界、想法、能力、调用的资源和身价都完全不同。这就是利用规律放大个人努力的结果。

如何破局

利用规律和趋势,放大个人努力。

第一章,我们谈到了网络、人工智能对于学习方式、思考方式和竞争力的改变,以及人类是如何通过“外包大脑”完成一次次的进化。在未来的时代,我们该抓住什么趋势,又应该规避什么风险?

第二章,谈到的是如何做好选择,培养竞争力的高手战略。现代社会是一个机会变多,但是(成功)概率变小的社会,在这个时代,该如何识别自己的机会?我们从一个统计学的底层逻辑——幂律法则入手,分析了为什么头部会有重大的收益,该如何识别自己身边的机会,以及有了机会以后,高手们是如何守住机会,保持不败的。

第三章,解决的是关于学习的焦虑。这是一个知识爆炸,终身学习也学不过来的时代。这个时代该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?如何比自学更快地获得知识?如何联机更多大脑一起思考问题?如何保持自己的学习动力?如何让知识变成价值?我们会向最优秀的学习者和思考高手学习技术。

第四章,谈及的是如何看懂和理解世界的技术,也就是经常说的高手**“破局”的能力**。里面会引入一个重要的底层学科“复杂系统”,并且延伸出两个方向——如何成为一个看得更远和看得更透的思考高手?你会理解社会系统里最重要的两个思考工具——回路和层次,让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升一个台阶。这章应该是认知难度最大的一章,但是绝对值得,因为前面几章的思考都来自这一章的技术。

第五章,最后一部分,我们谈到了高手的内在修炼。仅仅有外在技巧是不够的,所有高手的技巧都是逆人性的,所以高手需要大量的内在修炼。这一章详细谈及了现代社会高手的7个心智关键词:开放、专注、迟钝、有趣、简单、善良、可激怒。希望你成为这样的一个人。

高手的暗箱-利用规律,放大努力

获得百倍收益的关键,并不是百倍努力。每个时代的高手都在利用社会和科技的底层逻辑撬动自己,实现跨越式的成长。

认知方式的改变:调用知识而非记忆知识

知道知识在哪儿,比知道知识是什么更重要。

未来世界的认知能力,是找到信息的搜索能力、运用信息的思考能力以及从大量信息里抓取趋势的洞察能力

这种突变式的进化,我们就称为“跃迁”。

核心竞争力的改变:人机合一

一个人能够用机器学习和处理信息,用大脑整合和创新思想,用系统思维思考问题,会是未来最有竞争力的。

今天每个人都需要面对未来,问自己三个问题:

我今天做的事,机器能做吗?

我今天做的事,会被外包吗?

我今天做的事,明天会做得更好吗?

科技、社会、文化的跃迁,必然会带来认知、思考、竞争力和人生观的剧变。这种变化每个时代都在发生,近200年尤甚,未来只会更快。

走在时代前面的明白人,永远是小部分。他们理解世界的趋势,了解科技的力量,有更加成熟的心智模式、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快的迭代速度,即使短期笨拙,长周期也一定比你跑得快——可怕的不是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,可怕的是优秀的人方法论比你正确太多。这些人就是时代的高手。

没有一个人是仅凭努力、天赋、机遇而获得巨大成功的,跃迁式的成功都是利用了更底层规律,激发了个体的跨越式成长。

自我跃迁

认知跃迁:持续的学习、阅读中,突然有一天一个概念击中你,你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,过去困扰你的一切突然清清楚楚,顿悟。

能力跃迁:按照新领悟的方法持续地积累、练习、见人、蓄势,却长久没有什么变化。有时候,你都快要放弃了,但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上升了一个台阶。

能级跃迁:你正确地做出了几个选择、换了几个平台,身价、能力和水平会突然上一个层次,看问题、做事情有完全不同的力道。有很多人只是随着年龄和资历上升到了一定位置,他们的眼界、格局都没有太多的变化,他们并没有跃迁过。

跃迁并不是不劳而获,它是个人努力和收益的非线性,这种非线性通过巧妙地利用科技与社会规律放大而来。这种勤奋不是战术上的勤奋,而是战略上的勤奋。所以跃迁和努力精进并不冲突,只是更强调在正确的范式下“聪明地勤奋”

掌握时代魔法,或者溺水身亡

三种时代溺水者

第一种时代溺水者:无法掌握自己注意力的人

第二种时代溺水者:无法过滤信息,找不到重点的人

第三种时代溺水者:不理解系统,无法与陌生人联机协作的人

• 时代特征:信息变多,思考变浅;机会变多,竞争跨界;随时干扰,永远在线。

• 三大趋势:调用知识而非记忆知识,联机的独立思考,人机合一。

•“高手”都懂得利用更底层的规律,激发个体的跨越式成长——这是他们鲜为人知的“暗箱”。

• 自我跃迁的三个阶段:认知跃迁、能力跃迁和能级跃迁。

• 外包大脑:把不重要的技能外包,聚焦核心技能的跃迁。

今天是一个机会更多,但概率更小的世界。处处有机会,就是处处有竞争。越是开放的市场,越是需要专注于核心竞争力。越是开放,越是聚焦——这是一个高手的时代。当资源丰富时,选择的能力比执行更重要。读书、识人、修炼不是重点,关键是读哪些书?认识什么人?修炼什么能力?抓住哪个机会?

高手战略-在高价值区,做正确的事

处处有机会,就等于处处没机会;竞争越是开放,个人越需要打磨深思熟虑后做选择的战略能力——找到那些“更少但是更好”的事。

今天是一个机会更多,但概率更小的世界。处处有机会,就是处处有竞争。越是开放的市场,越是需要专注于核心竞争力。越是开放,越是聚焦——这是一个高手的时代。当资源丰富时,选择的能力比执行更重要。读书、识人、修炼不是重点,关键是读哪些书?认识什么人?修炼什么能力?抓住哪个机会?

这些问题,仅凭努力已经不可穷尽,需要你有一种深思熟虑后做选择的战略能力——要找到那些“更少但是更好”的事。

投资人是战略高手,他们需要判断公司的投入产出比。反过来说,我们又何尝不是自己的天使投资人、不需要这种判断力呢?

你投入练习,产出技能;投入享乐,产出体验;投入情感,产出关系;投入学习,产出认知。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投资人——早上拿到24小时的时间精力,晚上账户结算,第二天早上重新开始。决定一个人几年后不同的,正是那些你睡着以后,能够持续迭代的东西。

所以,我们要向投资高手学习人生定位和发展的个人战略能力

只在甜蜜区里打球

高手就是在高价值领域,持续做正确动作的人。因此我们要专注于“高价值区”。

第一,高价值区往往是反直觉、说了你都不信的区域。

我们都有经济学常识,如果每个人都知道这件事,“人傻钱多速来”,这件事马上就变成低价值的了。这些区域不仅是高价值的,而且常常是反直觉,甚至在别人眼里很傻的。

第二,高价值区需要高竞争力。

越是高价值区,越需要高竞争力。如果没有大蛇的身板,河边等待的策略未必有效;如果没有巴菲特的耐心,价值投资不一定能成。

第三,高价值区随着时代在改变。

跃迁步骤

第一次跃迁:用二八法则高效成长

“二八法则”——先投入20%的时间,把一个领域的知识能力提升到80分,再去研究其他领域。与其用100%的精力学习一个领域的100%,不如用80%的精力学习每个领域20%的精华。

第二次跃迁:利用系统放大名气

造就一个自强化的正循环,如:高分(打分系统)→更多排班→更多好学生(口碑)→更好名声

也就是所谓的滚雪球

第三次跃迁:与最优秀大脑互联

集群效应,和优秀的人打交道。除了气质相投,更重要的是情感连接和信任的积累。新东方一代名师的爆发,是巧妙地抓住了知识杠杆、利用平台红利,以及和最优秀的人联机涌现的结果,是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放大器。看懂了事物背后的规律,每个人都有机会推动自己跃迁。

幂律分布:发现世界的杠杆点

每个国家的财富都呈现出一种分布方式,少部分人占据了大部分财富,而大部分人拥有少量财富——在坐标轴上,这是一个头部严重向左靠拢,还拖着长长尾巴的分布。

img

简单说,在一个系统里,如果拥有1万元的人有10个,那么拥有1000元的人就有100个,而有1万人只有10元钱

效率源自杠杆点

幂律无处不在,给我们的一个最重要的启示是:社会和自然的大部分系统都有重点,做事情一定要抓重点,持续地抓住重点,就抓住了最高效率的关键。

你若在一个三线城市的小公司的小部门工作,你的部门其实有重点。每天的工作看上去都是同样无聊,其实也许和某个领导某个时刻的沟通特别重要,会影响你一辈子,而其他工作可能做到80分就很好。你现在读的这本书,也一定有一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加重要,一旦看明白了,就抓住了书的大部分。我也专门用加粗、标题、图示、序言强化了它们。

这种利小的投入能撬动更大收益的工具,就是****杠杆。幂律告诉我们,每个系统里都有杠杆点,找到这个杠杆点,能迅速放大一个人的努力,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幂律分形,意味着刚才提到的系统的重点都能继续再分,找到更微妙的重点。杠杆点上,还能继续加杠杆。

社会存在阶层分化

在一个流动、开放的社会里,阶层分化是稳定且可预期的。互联带来的不仅仅是上网更快,可以坐在家里办公,互联的关键是让每一个系统产生交换,从正态分布逐渐转向幂律分布。在这个过程中,头部效应越来越严重。如果不能识别一个系统的头部,仅凭个人努力,会越来越追不上这个时代,穷人会越来越穷。

结论:

• 停止抱怨。世界就是不公平的,接受它。阶层分化是开放社会的必然趋势;

• 持续学习=扩大视野,提高效能=扩大移动能力;

• 持续关注、观察、验证高价值区;

• 向正确方向移动,爬上幂律顶部。

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战略思考,改变自己的命运。既然确知一份努力在不同的位置会有完全不同的收益,既然理解世界的不均衡,为什么不主动移动到高概率的地方去?

到现在,我们已经谈到了高手战略的两个规律杠杆:

对内,通过二八法则,持续放大自我效能;

对外,通过移动到系统的头部,获得系统巨大推动力。

头部效应:站位比努力更重要

**头部收益更高:**在一个系统里,头部品牌吸引的注意力大概占40%,第二名是20%,第三名是7%~10%,其他所有人共分其余的30%。头部会带来很多的关注和个人品牌影响力,这些都会提高你能力的溢价,带给你更高的收益。

**头部加速度更快:**一旦你成为某个系统的头部,系统就开始产生正反馈——微小的优势会带来更多名声,名声给你更多机会,更高收益。这又让你可以投入更多资源,继续扩大优势,最后的结果就是头部的人获得最高的增长率。

对社会来说:一个充分竞争、互联的时代,是几个头部与众多长尾的时代。

对个人来说:两个初始能力相若的人,在头部行业如金融、互联网,和在尾部行业如邮政,起薪和成长速度会相差很多。同一家公司两个能力相若的人,在头部部门(核心部门)和非核心部门,收入和成长速度也不同。

优秀是幂律规则的简单显现——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取势、明道、优术,不管是兵法还是商道,都把时机和站位放到了个人努力的前面。与其哀叹社会的不公,不如尽快挑选头部赛道,抢占头部,享受红利,这就是高手战略里的找到高价值区,找到头部

“我要成为最好的产品经理。”在某一次聚会的时候,朋友小明和我聊。

“那你准备怎么做呢?”

“乔布斯和张小龙是我偶像,我会先研究他们的方法论,然后用到我的工作里面去,像工匠一样持续打磨自己的产品。”

这么努力,有可能吗?

可能性很低——他的公司是一家给国有单位做信息系统的公司,在这样的公司里,产品不是重点,渠道才是头部;在给国有单位做信息系统的公司里,他们公司也并不是头部;在信息系统领域,给国有单位做系统也不是头部。

如果有另一个和他天赋、努力都相当的人,进入了一家以产品为核心的顶级公司,成长速度是不是会快很多?他崇拜的苹果的乔布斯和腾讯的张小龙,哪一个不是来自以产品为核心的最好的公司?

你现在理解小明的困局了吧——虽然他很用力地希望自己成为“业内”最好的产品经理,但他既没见过“业内”,也没见过“最好”。这种场外的奋斗者是努力又孤独的,由于站位不对,他们的目标会距离自己越来越远。

找到头部领域

头部就是你所在赛道里的高价值并且有优势的领域。

img

头部:高价值——高优势

你在高价值区的第一阵营,是风口上的独角兽、名校的优等生、热门电视剧的女一号。

肥尾:高价值——低优势

你在高价值区的第三、第四阵营,是独角兽公司里打杂的、名校里的差生、风头正劲的电视剧里的宋兵乙。

小山头:低价值——高优势

你是小山头的山大王,是某家小公司的核心员工,是一个偏门领域的第一名,是边缘群体的中心人物。小而美。

沙漠:低价值——低优势

你是小公司的边缘员工,非核心产业的非核心岗位。

相关误区

误区一:从当前优势出发

  1. 场外选手很难判断真正的优势。
  2. 过去的优势不等于未来的优势。

原则: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

不要因为容易而去做一件事,要因为有价值才做。不要因为便宜而买一件衣服,要因为值得才买。不要因为彼此习惯了就结婚,要因为相爱才结。

因为我们不怕苦,怕苦得没价值;不怕累,怕累得没有意义。

高手会暂时放下自己的优势,思考价值,他相信只要方向正确,资源、技能、优势都是可以积累的。

高手总是选择窄门。

误区二:着急入场,不想优势

很多人走向另一个反面——看见高价值区就撸起袖子下场,很少思考自己的差异化优势。如果说第一种误判会让你故步自封,那么这个误判就会让你自我毁灭。

原则:思考差异化优势

永远不要在热门领域随大溜。永远不要在热门领域随大溜。永远不要在热门领域随大溜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。

价值越高的领域,竞争越激烈,越要凭借独特的优势,你先不要着急动手,要用足够的时间观察对手,思考差异化优势再进入。

这件事为什么难?因为当所有人都疯狂奔向新大陆,还有人在里面赚到大钱的时候,每个人心里都会升起“再不上就来不及了”的本能冲动,这种冲动来自祖先多年逃生的经验积累。此刻要静下心来思考和判断,相当反人性。巴菲特的办公室没有显示当日股价的电脑和电视,也是一种可以让自己不受打扰的必要机制。

误区三:关注不属于你的机会,眼高手低

要把注意力放到你能影响到、能操作的赛场,尽快到你视野里最近的头部,而不是想诸如“我怎么成为业内最好的……”之类的问题。你可能既没有见过最好,也没有真正看到过“业内”。

原则:从身边的头部做起。

战略必须先帮助你在当下破局,否则就毫无意义。

不要一开始思考“如何做出一款改变世界的产品”“成为业内最好的×××”,先抢占距离自己最近的一个小山头,这个小山头会给你全新的资源和视野,然后再抢占下一个大山头,最后是山脉的顶峰。从边缘地带一点点往前拱,虽然慢,但总有推进。一旦空降进入一个你不了解规则、没法把握的赛场,即使偶尔获胜,最后也会输得精光。

头部效应就是:通过观察和判断,抢占高价值、有优势的头部,然后从小头部走向大头部。

专注:高手的护城河

上天给你无限的机会,却只给你有限的时间、精力和才华,所以越是优秀,越要专注。

对于这种聪明人,真正让他心塞的不是和自己势均力敌的高手大战后失败,而是在三个战场被3个低级选手默默干死。你不怕死,怕不怕恶心?

迭代:聪明人的笨功夫

51%的效率

般的围棋有200~300手,每手51%的效率,即是有一半以上的成功率,150手51%的效率累积到最后也会稳拿胜券。

妙手很美,在另一个角度看则是陷阱。人追求一击致命的时候,正是自己最不冷静的时候,成功了不免沾沾自喜,失败了心神摇晃,下一步最容易一脚踩空。全力之后,必有松懈;大明之后,必有大暗。

反倒是51%,每次都稳稳当当,日拱一卒,最后准赢。

妙手有个重大缺陷:不能迭代,无法刻意练习

因为每一次环节都不同,所以每次妙手都是心电一闪的灵感,这样你永远无法打磨手艺,只能“等灵感来”,哪一天灵感用完,生涯也就走完了。

灵感没法刻意练习,没法打磨手艺。灵感没有护城河。

弱小优势持续迭代而产生的强大力量,好的成功是聪明人花的笨功夫。

• 今天是一个机会更多、概率更小的世界。战略能力就是找到那些“更少但是更好”的事。

• 好战略就是达成“投入和产出的非线性”。

• 幂律分布的特征是高度不平均且分形,这意味着每件事都要找到杠杆点。

• 头部=高价值×高优势;抢占头部、持续迭代。

• 头部效应三原则: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;思考差异化优势;从最近的头部做起,从鸡头变成凤头。

• 专注是高手的护城河,先占据不败之地,然后慢慢获得细小优势。

• 持续迭代,系统性进步;不求妙手,不得贪胜。

联机学习-找到知识源头,提升认知效率

在知识爆炸、终身学习时代,人与人之间比拼的不是学与不学,而是认知效率。学习前,想明白学什么、怎么学、有什么用和如何兑现。

功利学习法:学得更好,却学得更少

一手信息:知识的源头

二手信息:忠实转述一手信息

三手信息: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

四手信息:出于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

• 一手研究论文,行业的学术期刊,行业最新数据报告;

• 行业大牛的最新沟通和思考,通过谈话获得。

二手知识含金量很高,忠实转述,但是有清晰的论据和出处。

• 名校的教科书,MOOC(慕课)里推荐的一手材料,维基百科;

• 中立第三方的行业调查报告;

• 讲述底层逻辑、思考质量比较高、略微难懂的书和文章,比如《国富论》《穷查理宝典》《决策与判断》等;

• 各行业领军人物、行业大牛推荐的书单、豆列,以及在自己公众号发的文章。

三手知识是畅销书,这些文字已经被改成公众可以理解、方便传播的文字,但是因为大众的认知能力较低,所以加入了大量的案例、故事以及不精确的概念。

四手知识是你常看到的:根据这些畅销书和理论,大部分人写了很多基于个人体验的鸡汤,加入了太多个人故事(比如,《我是如何一个小时挣到200万的》)或者情绪因素(比如,《看懂这个不转就不是中国人》)。讲一个观点,灌你无数“鸡精”。大部分公众号、头条都属于此类。

跟随知识源头的人

成为知识的源头

功利学习法

在知识匮乏、非终身学习年代,学肯定比不学好;但是在今天知识爆炸、终身学习的时代,“为什么”(why)、“学什么”(what)、“如何学”(how),比“学就好了”(do)更重要。

极其功利地读书

“认知效率”: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。

样的认知资源投入,会有完全不同的回报,这就是认知效率的不同。认知效率低的人,都在做低水平的勤奋。牛人的真正秘诀是在最精华的资源上,以高很多倍的认知资源来学习,认知效率是你的很多倍。高手的技术就是“投入产出的非线性”。

提高认知效率最有效的工具就是“极强的目的性”,我称之为功利读书法。

极其功利地配置资源

认知性阅读:《人类的群星闪耀时》《反脆弱》等书的写作技巧,为写书做准备。

提升心智的认知难度很大,属于“攻读”,需要有大段的时间和系统的阅读,我一般放在早上或夜深。最好还要配置高人讨论以及实践的环境。我找到了业内最好的编辑和作者,一起讨论如何写好有冲击力的书。

知识性阅读:各种行业调查报告、行业论坛,大量专业书籍,如《人生设计》《生涯混沌理论》《认识电影》《好好学习》。

知识性阅读的目标就是知道某事,所以特别适合碎片化学习和社交型学习。认知资源可以配置在上下班路上,用碎片化时间检索式地阅读,实在不行拜托别人读,然后交流。读的时候迅速判断是不是有用的知识,决定自己的涉入深度。

娱乐性阅读:比如《爱情刽子手》《理想的下午》,以及各种电影……

娱乐性阅读主要用来放松和陶冶,认知资源可以很低,累的时候翻几页,比如两次谈事之间读,有换脑子的感觉。

萃取知识晶体

如何让知识变成知识晶体?下面是4种常见的知识结构:

关联,树状,序列,数据。你可以简称为“关书(树)叙(序)述(数)”——知识晶体有一种让你关上书本,依然可以叙述的能力。

就是形成思维导图

联机学习者:成为知识的路由器

联机学习,不是自己找答案,而是“用答案换答案”

  1. 先打磨第一个知识模块;
  2. 抛出去,换回别人的知识模块;
  3. 重复前两步,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模块;
  4. 整合出自己的体系,实现知识跃迁。

简单来说就是“调用”和“整合”他人的答案,也就是用自己的理解消化别人的知识

比如我从不同的书里面找到了很多关于同一个方面的理论,我进行综合比较,提炼出我自己的理论。

这就是三种学习思路。

• 自学:自己找答案;

• 联机学习:和同行交流,用答案换答案;

• 跨界联机学习:跨行学习交流,用答案换答案。

因此以后遇到问题:

• 遇到问题,苦思:“这可怎么办?”想一晚上不得;

• 遇到问题,找书:“哪里有答案?”开始通过网络、书来找资料;

• 遇到问题,找人:“谁最有可能知道这个答案?在这之前我

要准备些什么?”然后准备沟通,提出高质量的问题。

思想夜宴:这是一个很强的大脑联机方法,但是目前以我的条件来说并不具备

终身提问者:问题比答案更有效

一方面我们强调要聚焦、要专注,另一方面我们又认为多元有闲是个必要条件。这是不是有所矛盾呢?

一个人有机会学完一个细分领域的所有知识。沿着一棵长成的大树向上爬,这种学习路径效率最高。但在一个高度变化、多领域跨界的时代,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调取多领域的知识,全部靠自己学习显然来不及。

学习的速度,跟不上遇到问题的速度。这是你焦虑的根源。

所以你没法不焦虑——聚焦于一棵知识树,会让自己受限;但如果跨出专业,这个世界上有读不完的书,以及非常多“学了一定有用”的知识。

因此我们需要的是“问题树”而不是“知识树”,因为解决某一个问题并不需要用到某一个细分领域的所有知识,而且也并不是只涉及一个领域的问题。你需要的,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。增强学习动力的最好方法是找到你真正感兴趣的问题。关于专注和多元的解释在这里也实现了和谐统一。

专注于你的问题,调用多元知识。在目标上专注,在手段上多元。

未来没有专业,真正的专业是你“特别擅长解决某类型的问题”,才不会管你调用了哪些学科。

提问的力量

当信息多到你记不住的时候,你就会散焦,丢失真正的答案。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提问。提问比答案更有效果。

知识****折旧率

比如说如果你的手机3年一换,那么这个手机折旧率就是30%。但是比电子产品折旧率更高的,就是知识。

18世纪,知识更新周期为80~90年;19世纪缩短为30年;20世纪六七十年代,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~10年;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,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;进入21世纪,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~3年……也就是说,你大学一年级学的东西,很可能大四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完全没用了。

怎么应付知识折旧?两个方法:第一是多读不容易折旧的经典,就是前面说的一二三四手知识;第二就是不断更新最新的内容。不管是哪一种,你都需要不断地问自己:“这个能更好地解决我的问题吗?”

提问即思考

提问越深,思考越深入

提问即创造

当你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,输入新的关键词,与之相关的回忆模块在你的大脑里创造,组合并重新产生新的连接,形成新的答案……你的潜意识一个个点开这些答案连接,这就是创作的过程。

为什么每天进步1%,却还是没有太多长进

img

公式:只要每天进步1%,如果持续迭代,一年下来就会有37倍的增长,你会变成更好的自己;而反过来,如果每天滑坡1%,则会变成渣渣……

其实这个公式只是鸡汤而已

因为复利不是这么算的。形成复利要满足两个条件:

• 每天的收入迭代到下一次增长中去;

• 不损失本金。

放到成长复利上,意味着:

• 今天学到的知识,明天要运用到新一轮的知识学习中去;

• 不能忘记。

首先是知识无体系化,今天学到的概念和明天知道的内容显然没法叠加到一起,互相不产生作用。这样一年下来,不是增加了365次方,顶多是增加了365个0.01,即3.65倍。

你还总忘记一周前学到了什么,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。估计忘得差不多了。这样一来,可能辛苦积累了1.03,一周以后退到0.96。所以一年下来,你成长个20%也就了不得了。

如果你一直以来都在碎片化学习、碎片化思考、碎片化体系、碎片化问题,终将劳而无功,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
问题树

不过成长复利是有可能实现的,解决方式还是**“问题树”**——基于问题的学习符合复利的两个条件:

  1. 为了解决问题,昨天的思考和学到的知识会马上应用到今天的解决方案上去,形成迭代;
  2. 如果一个知识有用,就不会被忘记;如果没用,忘记也不可惜。

这种学习方式还解决了两个问题,就是“我怎么知道这个知识有用”的困惑,以及“这个很重要,记录下来”的仓鼠心态。一开始知识管理标签化还有用,随着想法越来越多,知识管理也逐渐失效。以问题为出发点是唯一的试金石。

能解决当下问题,那就是有用;不能解决当下问题的,降低关注度。并不是否认这个知识好,只是暂时不需要,以后再说。

所以,比终身学习者更有效的,是终身提问者。

就是把自己变成百度百科

别列书单,列问题单

我们经常喜欢罗列书单、阅读清单、收藏清单,这些清单最大的问题是,始终没有动力去读,读了也没有实践的动力。一个问题清单也许更加有趣和有力。

相关性往往是你回答了以后立刻有重大收益的内容,好奇心是你最有动力学习的未来方向。如果事态紧急,你可以从相关性开始解决问题。平常学习中,你可以从总分最高的那些问题开始。

用你要解决的问题去搜寻相关的书籍去阅读,来总结 。

假装写本书

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**“假装写本书”**

你想集中研究一个话题,最好的方式就是假装自己要写本书。每当我要集中研究一个话题,总是列出来这个话题下的所有内容,然后假装自己要写本书。比如在做知识专栏之前,我给自己列了这样一个目录——假装我要写一本关于“知识内容设计”的书。

序 如何一句话抓住你想学?

第一章 内容产品的定位

第二章 内容产品的商业模式

第二章 内容产品的结构模块

第三章 内容产品的生产流程

第四章 内容产品的营销方式

第五章 内容产品的团队组建

第六章 内容产品的价值链整合

第七章 内容创作者的自我修炼

每一章可以进一步展开:

第一章内容产品的定位

1.从内容来分有哪些?

2.从形式来分有哪些?

3.从赛道来分有哪些?

4.从功能来分有哪些?

5.有哪些现在没条件但是未来有机会的定位?

然后打开你的知识管理软件,每天记录一部分,想起来就丢进去,很快这本“书”就会出现。当一个模块完整的时候,就可以考虑丢出去分享,换来下一个模块。

知识IPO:把知识变现成价值

I:输入问题(Input a question),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;

P:解决问题(Problem solving),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;

O:输出产品(Output),通过咨询研发、授课整合和写作,让思想产品化。

我把这套系统叫作知识IPO。这是一套高效的把知识整合产品化的个人商业模式。

举例:

“人如何找到自己成长的方向,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?”

(I)授课给我带来更多咨询以及更大的平台,也接触到比出国人群更大的群体,这个问题逐渐浮现。我开始接触解决这个问题要涉及的心理学、测量、教练等领域,于是我去中科院读心理学研究生,拿到生涯规划师、ICF(国际教练联合会)教练认证(P),学习成果输出就是销量达300万册的《拆掉思维里的墙》(O)。

“如何利用这套知识让更多人收益?”

(I)这给我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,我开始组建自己的公司。这就面临着重新学习带团队、战略、融资、领导力、绩效等更多知识来解决企业发展问题,个体不够了,需要找到专业人士(P)。今天“新精英生涯”和“橙子学院”已经是各自垂直领域的第一名,10个生涯规划师,8个来自新精英。我还写了《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》,参与编写教育部的教材《大学生职业发展》(O)。

“下一个十年,教育会变成什么样子?”

(I)这个问题让我参与到内容创业的大潮,除了过去的知识,需要重新学习的是在线产品设计、高强度写作、协作式生产技术(P),我们最终解决了专栏设计、内容创作流程等问题,输出的就是你看到的专栏《超级个体》(O)。

“这个时代的高手需要哪些心智与能力?有哪些底层逻辑是人们必须要了解的?”

(I)在亲身参与艰苦的内容产品打磨过程中,我接触到了这个时代最焦虑和最有上进心的客户,身边是各个领域最优秀的生产者,我开始思考这个话题。他们每个人都教给我很多东西,引导我学习了复杂系统、混沌理论、商业规律、进化论、幂律(P)……这就是眼前这本书的来历(O)。

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,像一盏灯,带领你穿越忙乱和无常,走向自己希望的未知。

知识IPO是对以上理论方法的具体实践,是问题书的具现化和输出。

设计自己的知识IPO

第一步,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、高价值,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(I)

理解这个问题遇到的障碍和挑战。围绕这个问题搜索各领域的知识,然后生长出一棵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“问题树”。

第二步,不是要学习知识,而是要解决问题(P)

出于强烈的认知惯性和好奇心,你还是会忍不住想看完找到的全部资料。但不要恋战,你无法看完这些浮上来的资料,往往点击几次,你会发现自己看了几个小时的有趣东西,但是事情一点儿进展都没有。

正如你不可能走完一座大山的所有角落,聪明的探险者懂得做个标记,下次再来,继续向终点进发。整个过程以解决问题为最高标准,持续问自己:“这个知识对于解决问题有用吗?”“如果有用,是当下就有用吗?”如果暂时没有用,做个记号收藏到你的笔记里,以后再看。

一旦你能解决一个问题,就要尝试多解决同类型的问题,逐渐让这个解决方案能够应对不同情境,自我进化。

第三步,输出倒逼输入(O

大部分人欠缺的,是把解决问题的结果传播出去。

一方面,写作能把这些知识形成体系,整理成能出手的“知识晶体”。更重要的是,这个过程能兑换价值,让更多人知道你有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。这个动作能帮你找到下一轮更大的问题,以及更大的价值,形成迭代。

这个循环能持续放大,带来一轮又一轮的知识跃迁。

一些误区:

不要想着憋大招:产出不一定要大,但是一定要有,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正确的简单动作带来的可怕结果。如果写不出一本书,就写一篇文章;如果写不出文章,那就写一张知识卡片;如果没法积累一个知识卡片,那就总结一句话,然后分享出去。

不要害怕分享:实上,最好的检验输入的方式就是输出,而检验输出的最好方式,就是实际解决一个问题。帮别人解决问题,看似是他人“白白”获益,但是自己也重新打磨了思想,修正了很多错误,自己的收益更大。

放大碎片化价值:你本来就要学习,不如顺便在朋友圈碎片化更新:#今天学到了什么#。三言两语总结你的新收获并分享出来,慢慢你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“知识代理人”。

设计自己的知识****MVP:MVP(minimum viable product,最小可交付产品)是产品开发的一种思路,一开始提供一个最小的具有可行性的产品。你不妨尝试一下,设计一个最容易入门且可交付的知识IPO产品。

自下而上: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

方法:

• 站在知识源头,萃取知识晶体;

• 联机学习,用一块晶体换回来更多晶体;

• 以问题为中心学习,创造自己的问题树;

• 用知识IPO让知识变成价值。

破局思维-升维思考,解决复杂问题

为什么很多问题无解?因为答案根本就不在系统内。“单维思考者”永远看不懂整体的“系统思维”,看懂系统,才能破局。

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破局

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,都面临很多“局”。一旦陷入局里来回重复,焦虑、浮躁也就相随而来。

“破局”的能力,也就是系统思考的能力。而“局”,也就是系统。

高手并不是能力比我们强、智商比我们高、定力比我们好,只是因为他们思考比我们深、见识比我们广,他们看到了更大的系统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小人之小,也并不是品格的低微、智力的稀缺,而是格局之小、眼界之小和系统之小。

升维:解决那些无解的问题

生活中类似的无解的问题:永远的减肥、你为什么不陪我?产品不好,还是销售不力?扶不起来的职场阿斗

不陪——分手——陪——和好——不陪

减肥——少吃——瘦——忍不住吃——胖——减肥

没产品——没客户——没产品

拖延——忙——乱——忙——拖延

除非你能看透这个局,破局跳出,才能停止这种轮回。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,都消耗在这种往返的轮回问题之中,他们就像轮圈里面的小白鼠,怎么努力向前跑都停不下来。因为答案根本就不在前方,需要退后一步,看到整个系统,找到破局之处。

破局:

不是陪不陪,而是如何陪的问题

不是少吃,而是加速代谢

不是关系问题,而是目标问题

不是态度,而是能力问题

简单来说就是认识问题的本质,从根本上解决

正式介绍一个有趣的学科给你:系统科学。如果不能了解一些系统科学的知识,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现代社会,更不可能解决困扰你的那些问题。

系统科学是一门近代发展起来的跨领域学科,研究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被称为系统,特别是“复杂系统”的对象的内在特性。

“还原论”系统论

“还原论”:复杂的事情可以拆分为各部分的组合来分析。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细分。细分找到问题点,然后替换一个部件就好。

根据这种思维方式,如果一个事情出了问题,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增加或替换一个元素,如果短期有效,那么长期也应该不错。但这种思路面对复杂社会问题,往往会顾此失彼。

今天,这种单维、短期的思维方式在身边比比皆是。

• 让一个地区脱贫,最好的方式是给钱;

• 如果自己发展得不够快,那就要更加努力;

• 生病了是因为有病菌入侵,杀死病菌就不生病了;

• 敌我公司之间,你死我亡,你好我不好;

• 对于不确定,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存钱,躲开风险。

**“系统论”:**在真实世界的复杂系统里,这些方法都逐渐失效了,真实的情况往往更加复杂和反常识:

• 数千亿的资金投入非洲,并没有让非洲脱贫;因为贫困是一种政治和心智问题,援助往往让当地官员更加腐败奢华,钱发不到民众手中;即使少数到了穷人手中,他们也倾向于消费一轮,而不是改变困境;

• 很多职业快速发展的人,不仅是因为自己努力,还因为聪明地借助了趋势;

• 流感病毒不会主动攻击你,相反,是你自己身体状况恰好适合流感病毒的生长。对于慢性疾病患者,“不惜一切代价杀死病状”的过度医疗方式会让其生命质量变得糟糕,现已逐渐被“与疾病和谐共处,提高生命质量”的姑息治疗思路替代;

• 竞争对手的股票往往是共同涨跌的。石油价格下跌,特斯拉汽车的股票也会下跌,因为石油便宜,大家都不着急用新能源了;

• 最好的应对不确定的方式是管理它。人工智能会极大地冲击投资领域,怎么办?投资人傅盛的观点是,重仓人工智能,形成对冲——人工智能发展得好,自己赚钱;人工智能不行,自己继续赚钱。

这就是系统论的思考方式,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思路和系统论的不同思考方式。

到底还原论好,还是系统论更好?

其实角度没有好坏,都是简化世界的一种方式罢了。主流的观点是:在解决独立、单点、局部的简单系统时,还原论的思路更加有效;在面对复杂问题时,系统论的方法则更加有效。在分析物理、化学这种非生命体、自然科学的时候,还原论更有效;

回路:设计人生的增长引擎

旅行、钱、工作看似无关,却串联在时间之上,像是一条咬着自己尾巴的贪吃蛇。

如果看不到它们的内在联系,就会短期内什么都想要,休息的时候想旅行,旅行的时候担心钱……怎么都不顺。好比你抓着一条蛇的头,同时又想拽住它的尾巴,其实是自己和自己较劲。

4种增长引擎:

好习惯

所谓好习惯,本质就是那些能自增强的正循环的行为。比如,持续学习的习惯,是“学习——成长——增值——学习”的循环;坚持锻炼的习惯,是“锻炼——精力充沛——锻炼”的循环;与人为善的习惯,是“善意——回报——善意”的循环。

鉴别一个习惯好不好,只需要看它是否能够形成正循环闭环。

从兴趣培养到能力养成

因为对一件事感兴趣,投入足够多时间练习,提升了能力;因为能力提高,所以更好兑现了价值;因为有所回报,所以更加感兴趣;一个爱好逐渐养成了能力,甚至成为职业。

快速学习的知识****IPO

通过思考问题、解决问题和输出产品,把自己的思考结果向外输出,从而吸引更多重要的问题输入,形成一个循环。所有伟大的知识工作者都在跑通这个循环。

4种死亡螺旋:

穷者越穷

贫穷是一种心态,穷者越穷就是一个典型的死亡螺旋。

忙——乱——忙

稀缺——没有资源想长远的事——稀缺

物质匮乏——诱惑多——自控力消耗——物质匮乏

投入不足

很多企业面临这样的问题:利润下降导致研发投入不够,研发投入不足让竞争力进一步下降,与此同时公司还不敢停,因为养着很多工人和厂房,一旦停大家都得挨饿,就像坐在火山口上,惶惶不可终日。

企业这个时候应该尽快谋求转型。个人一旦陷入这样的死循环,最好的方式是找到脱困的机会,借钱重新学习一门技能,或者换一个高价值的工作。

工作狂循环

工作狂和热爱工作的最大区别是,工作狂需要工作,而热爱工作的人热爱工作。就好比瘾君子需要毒品,而不是热爱毒品一样。

工作狂——家庭投入少——家庭没成就感——工作狂

这是个负增强回路。很多职场人在公司很忙,对家里投入少,一段时间后,家人都对他有怨言。虽然说家庭很重要,但要顶着家人的怨气融入家庭,并不是件容易事,于是下意识地就选择少回家。家人怨气因而更大,导致他回家次数越来越少。很多人是被逼成工作狂的。如果你们家有个工作狂,记得要双方一起努力。

做自己

求认同——找不到自己——求认同

一定要说说这个死循环——在这个满世界都在比赛谁更自我的时代,“秀出自我”是一种毒。

很多“找自己”的人,不管是找梦想还是找天赋,内心的诉求是“求认同”。越是求认同,注意力就越放在外界的关注、外界的高手上,也就越难找到自己的天赋、梦想和激情。这也让他们越来越焦虑。

其实,你怎么可能通过讨好别人来做自己呢?与他人攀比是永无宁日、绝无胜算的自我恐怖主义。

停止这种循环的方式是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的身上,关注自己的需求和优势,在方式方面借鉴,在步调方面有自己的洞见。

搭建正循环系统,破坏负循环系统,切断自毁线路

作为一名系统思考者,你能养成的最好的第一个思维习惯就是逆时间打断负循环:

• 如果忙得没空思考,那么没空思考是否让你更忙呢?

• 如果因为穷,所以总希望翻盘,那么总希望翻盘是否让你更穷呢?

• 看到人口带来贫困的报道时,你也一定要尝试思考,贫困是否也会带来人口增长呢?

一旦发现这些情况是首尾相连的,尽快打断这种恶性的负面循环。你可以通过直接打断、引入更多资源,或者搭建新的回路来实现。

第二个思维习惯是顺着时间搭建正循环:

• 如果写作能为你带来名声,那么如何用名声帮你更好地创作?

• 如果技能精进能让你获得成功,那么如何用成功让你更加精进?

• 如果做某件事情能让你有所收益,那么如何让收益带来更多类似的事情?

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第三章提到的知识IPO,第二个问题的思考结果是联机学习、“以答案换答案”的方式;第三种情况其实就是投资的本质,用赚来的钱继续投资。

一旦有了这个意识,你就开始成为一名系统思考者,你的人生开始搭建各种细小的正循环回路,而那些侵蚀你精力的负循环也会慢慢停止。

学习一些能自增长的技能

有一些技能天生自带自增长能力,非常重要。

读写能力:好的读写能力能让你接触到更多好资料,成为更好的读者或写手。

破英语:我不认为成年人需要把英语学到多好,更聪明的做法是够用就好的“破英语”,熟练利用谷歌翻译、维基百科、亚马逊、字典软件、搜索网站迅速找到大量英语资料,在应用的基础上慢慢提升。

社交能力:人际交往能力会让你认识更多人,反过来强化你的社交能力。

解决问题:尤其是在系统的层面,你看到的系统越多,世界对于你而言就越简单,于是你就有更多资源来理解世界。你慢慢会看透世界的规律,实现思考力的跃迁。

聪明的善良:善良是世界上传递最远、增长最快的东西,但是笨拙的善良往往会带来摧毁你的负循环。聪明的善良是重要的自增长技能。

理解了回路,也就理解了规律,你看问题的眼光会变得长远,不再浮躁。

层级:看问题很透彻的技术

勤奋的三重境界

勤奋的第一重境界:很努力

勤奋的第二重境界:方法论勤奋

如何更高效率地调用时间?如何更好地调配精力?如何见缝插针地学习?如何保持碎片化的系统性?如何找到好知识?如何确保学了有用?如何跟他人学?如何做笔记?如何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?

你今天遇到的问题,早就有人经历过,并且找到了更好的方式。你要做的,只是学习。这其实就是如何将各种方法论应用到实践中

勤奋的第三重境界:更少目标,战略勤奋

什么是核心竞争力?我到底在什么赛场和谁竞争?有什么优势?这些优势会越来越有用吗?在更高层面获得了竞争力,对我有什么价值?

想得足够明白,足够了解这里的关系,就敢少做事,找杠杆支点。聚焦到“洞察客户、理解趋势、关注同行”,要学的东西突然就变少了,和你竞争的对手也变少了,而支持你的人变多了。注意,这就是目标选对了的表现。做那些更少更好的事,是最重要的高效能。

内在修炼-跃迁者的心法

真正的改变都是逆人性的。你可以了解所有跃迁的技术,但推动跃迁的关键动力,是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。

上次更新于: